年
月
事件
1976
2
永豐餘造紙與中華紙漿於印尼共同投資設立「印尼永吉紙業」。
中油公司與中央投資公司、美商永備聯合電石公司合資籌設「永聯工業氣體股份有限公司」。
4
中油高雄煉油廠第二芳香烴萃取工場試爐完成,正式生產。
中油首度自製苯乙烯單體(SM)問世。
6
高雄塑酯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KMC)由英商璐彩特國際集團 ( Lucite International ) 與中石化公司共同合資成立。
8
配合台灣石油化學工業發展,呂鳳章邀聯華實業等公司共同創立「聯成化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
中油高雄煉油總廠第二輕油裂解工場丁二烯萃取部分試爐完成,開始生產,產品合格。
台聚推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產品「Evathene」。
11
中油林園廠第三輕油裂解工場裝建完成。
中油公司為中美和石油化學公司純對苯二甲酸(PTA)計畫與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簽訂專利合約。
中纖配合政府開發石油化學工業政策,1973年在高雄廠大社鄉籌建之乙二醇工廠建廠完成,正式開工生產。
南寶樹脂增設生物化學事業部(第三廠),生產植物性高蛋白質之營養食品。
1977
中油高雄煉油廠自本日起開始供應台灣合成橡膠公司丁二烯。
永豐餘造紙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買賣。
12
李長榮化工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
柏林公司自西德DRAIS WERKE進口全套最新高效能之塗料生產及試驗設備,並增資為2000萬元。
1978
中油林園廠第三輕油裂解工場進油開始試爐。
中油林園廠丁二烯(BD)工廠試爐完成正式生產。
台聚設立香港分公司。
永豐餘造紙成為台灣第一家生產中性紙張。
柏林公司臨海工業區新廠落成,並完成遷廠。
林知海與日本東亞PAINT(現Tohpe株式會社)技術合作,成立德亞樹脂公司。
1979
1
台聚獲准以直接吹膜法生產低密度聚乙烯(LDPE)塑膠產品。
南帝化工獲經濟部核准成立,登記資本額新台幣5千萬元,董事長為吳修齊先生。
5
中油煉製研究中心研製成功新型沸石ZSM-5。
中油林園廠二甲苯分離工場前期工程性能試驗完成,本日正式加入生產行列。
南寶樹脂合併1973年投資設立之福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南寶樹脂PU合成皮製造廠(第二廠)
聯成化學林園廠完成可塑劑新建工程,年產能6萬公噸。
台肥代表政府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約合資在沙烏地阿拉伯朱拜爾工業區成立「朱拜爾肥料公司」。
興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與旗下轉投資之「民豐化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豐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豐年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合併為「興農股份有限公司」。
台聚獲菲律賓政府核准赴菲投資生產聚乙烯(PE)塑膠計劃。
長春人造樹脂廠公司、長春石化公司與南寶樹脂化工廠公司合資成立大連化工,於高雄大社石化工業區設廠,生產醋酸乙烯單體(VAM)。
台灣苯乙烯工業公司正式成立。
永豐餘造紙使用100%碳酸鈣做為塗料之pigment,用快速刮刀式的塗料配方生產銅版紙。
1980
聯成化學林園廠完成酜酸酐(PA)新建工程,年產能3萬公噸。
中油林園廠第二套二甲苯(Xylene)分離工場試爐完成。
3
中油嘉義分廠正己烷(N-HEXANE)精製裝置順利完成試車,可生產食品級及聚合級兩種正己烷(N-HEXANE)。
7
中油林園廠第四輕油裂解工場建廠工程開工。
台聚合併台灣聯聚化學公司。
和桐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中油高雄煉油總廠第二輕油裂解工場增產設備計畫試爐完成,並創乙烯日產量之新紀錄。
台聚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膠高雄廠(原台灣聯聚高雄廠)新建工程完成。
永豐餘造紙成立台灣第一個造紙研究中心,推展造紙技術之研究與創新。
德亞樹脂開始正式生產丙烯酸酯樹脂。
1981
南寶樹脂合併寶立樹脂股份有限公司為公司寶立廠,生產油性漆與水性漆
台聚頭份廠停止生產高密度聚乙烯(HDPE);凍結員工薪資,停止加薪一年。
聯成化學林園廠完成PA新建工程,年產能擴充至6萬公噸
台塑配合中油四輕,於高雄林園陸續擴建增加聚乙烯(PE)、丙烯酸酯(AE)、VCM、PVC等工廠。
永豐餘造紙在台東以中濃度15%氧氣漂白取代傳統氯氣漂白,啟動製漿的綠色製程。
德亞樹脂壓克力樹脂開始外銷,並開始試產工業成型用壓克力橡膠
1982
為積極發展高附加價值石化產品,中油決定抑低乙烯產量。
南帝化工SBR/NBR合成橡膠乳液廠開工生產,4月產品上市。
中油公司轉投資之永聯工業氣體公司與東聯化學公司合併經營。
吳澄清在台北創立台灣石化合成公司,工廠設於高雄林園石化工業區。
中油公司轉投資之中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併入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公司經營(中石化)。
中油高雄煉油總廠代中石化公司操作之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工場報奉經濟部同意全部停爐,結束生產。
中油公司轉投資之台灣碱業公司高雄廠,併入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公司。
美國NDCC轉讓其所持台聚公司股份(約佔全部發行股份之43%)予香港商誠利置業公司,退出臺灣市場。
中纖與日本亞細亞株式會社合資創立「磐亞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84年底高雄大社工業區完成建廠,主要生產環氧乙烷衍生物(EOD),年產4萬噸,。
台灣苯乙烯年產10萬公噸苯乙烯單體生產線完工投產,1985年去瓶頸產量增至14萬公噸。
永豐餘造紙利用流體化床燃燒技術回收黑液,為台灣最早應用氣泡式流體化床燃燒技術的公司。
南寶樹脂拜矽填寶(矽質填縫膠)上市。
1983
大連化工醋酸乙烯單體(VAM)工場開始生產,生產製程採用德國拜耳(Bayer)技術,年產能8萬5千公噸。
中油公司轉投資之台灣碱業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公司合併經營。
南帝化工腈橡膠(NBR耐油膠)廠建廠完成,6月開工,產品上市。
南帝化工乳膠板廠建廠完成,9月開工,產品上市。
經濟部核准台灣花王與月星化工合併,10月完成合併登記,完成從原料到最終成品的垂直統合。
監察院通過對中油公司投資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工廠失敗之糾正案。
10
台灣花王蕾妮亞工廠設備動土典禮,1984年7月竣工,10月發售蕾妮亞(Laurier)超薄型衛生棉,並於亞洲各國展開銷售。
南寶樹脂從瑞士進口實驗與生產用粉體塗料設備,順利安裝試車完成,是台灣第一家連續作業生產粉體塗料的廠商。
年
月
事件
1976
2
永豐餘造紙與中華紙漿於印尼共同投資設立「印尼永吉紙業」。
1976
2
中油公司與中央投資公司、美商永備聯合電石公司合資籌設「永聯工業氣體股份有限公司」。
1976
4
中油高雄煉油廠第二芳香烴萃取工場試爐完成,正式生產。
1976
4
中油首度自製苯乙烯單體(SM)問世。
1976
6
高雄塑酯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KMC)由英商璐彩特國際集團 ( Lucite International ) 與中石化公司共同合資成立。
1976
8
配合台灣石油化學工業發展,呂鳳章邀聯華實業等公司共同創立「聯成化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76
9
中油高雄煉油總廠第二輕油裂解工場丁二烯萃取部分試爐完成,開始生產,產品合格。
1976
9
台聚推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產品「Evathene」。
1976
11
中油林園廠第三輕油裂解工場裝建完成。
1976
11
中油公司為中美和石油化學公司純對苯二甲酸(PTA)計畫與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簽訂專利合約。
1976
中纖配合政府開發石油化學工業政策,1973年在高雄廠大社鄉籌建之乙二醇工廠建廠完成,正式開工生產。
1976
南寶樹脂增設生物化學事業部(第三廠),生產植物性高蛋白質之營養食品。
1977
2
中油高雄煉油廠自本日起開始供應台灣合成橡膠公司丁二烯。
1977
2
永豐餘造紙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買賣。
1977
12
李長榮化工台灣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
1977
柏林公司自西德DRAIS WERKE進口全套最新高效能之塗料生產及試驗設備,並增資為2000萬元。
1978
2
中油林園廠第三輕油裂解工場進油開始試爐。
1978
11
中油林園廠丁二烯(BD)工廠試爐完成正式生產。
1978
台聚設立香港分公司。
1978
永豐餘造紙成為台灣第一家生產中性紙張。
1978
柏林公司臨海工業區新廠落成,並完成遷廠。
1978
林知海與日本東亞PAINT(現Tohpe株式會社)技術合作,成立德亞樹脂公司。
1979
1
台聚獲准以直接吹膜法生產低密度聚乙烯(LDPE)塑膠產品。
1979
1
南帝化工獲經濟部核准成立,登記資本額新台幣5千萬元,董事長為吳修齊先生。
1979
5
中油煉製研究中心研製成功新型沸石ZSM-5。
1979
6
中油林園廠二甲苯分離工場前期工程性能試驗完成,本日正式加入生產行列。
1979
8
南寶樹脂合併1973年投資設立之福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南寶樹脂PU合成皮製造廠(第二廠)
1979
11
聯成化學林園廠完成可塑劑新建工程,年產能6萬公噸。
1979
12
台肥代表政府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約合資在沙烏地阿拉伯朱拜爾工業區成立「朱拜爾肥料公司」。
1979
興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與旗下轉投資之「民豐化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豐美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豐年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合併為「興農股份有限公司」。
1979
台聚獲菲律賓政府核准赴菲投資生產聚乙烯(PE)塑膠計劃。
1979
長春人造樹脂廠公司、長春石化公司與南寶樹脂化工廠公司合資成立大連化工,於高雄大社石化工業區設廠,生產醋酸乙烯單體(VAM)。
1979
台灣苯乙烯工業公司正式成立。
1979
永豐餘造紙使用100%碳酸鈣做為塗料之pigment,用快速刮刀式的塗料配方生產銅版紙。
1980
1
聯成化學林園廠完成酜酸酐(PA)新建工程,年產能3萬公噸。
1980
2
中油林園廠第二套二甲苯(Xylene)分離工場試爐完成。
1980
3
中油嘉義分廠正己烷(N-HEXANE)精製裝置順利完成試車,可生產食品級及聚合級兩種正己烷(N-HEXANE)。
1980
7
中油林園廠第四輕油裂解工場建廠工程開工。
1980
7
台聚合併台灣聯聚化學公司。
1980
8
和桐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80
11
中油高雄煉油總廠第二輕油裂解工場增產設備計畫試爐完成,並創乙烯日產量之新紀錄。
1980
台聚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膠高雄廠(原台灣聯聚高雄廠)新建工程完成。
1980
永豐餘造紙成立台灣第一個造紙研究中心,推展造紙技術之研究與創新。
1980
德亞樹脂開始正式生產丙烯酸酯樹脂。
1981
5
南寶樹脂合併寶立樹脂股份有限公司為公司寶立廠,生產油性漆與水性漆
1981
7
台聚頭份廠停止生產高密度聚乙烯(HDPE);凍結員工薪資,停止加薪一年。
1981
11
聯成化學林園廠完成PA新建工程,年產能擴充至6萬公噸
1981
台塑配合中油四輕,於高雄林園陸續擴建增加聚乙烯(PE)、丙烯酸酯(AE)、VCM、PVC等工廠。
1981
永豐餘造紙在台東以中濃度15%氧氣漂白取代傳統氯氣漂白,啟動製漿的綠色製程。
1981
德亞樹脂壓克力樹脂開始外銷,並開始試產工業成型用壓克力橡膠
1982
1
為積極發展高附加價值石化產品,中油決定抑低乙烯產量。
1982
2
南帝化工SBR/NBR合成橡膠乳液廠開工生產,4月產品上市。
1982
3
中油公司轉投資之永聯工業氣體公司與東聯化學公司合併經營。
1982
3
吳澄清在台北創立台灣石化合成公司,工廠設於高雄林園石化工業區。
1982
5
中油公司轉投資之中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併入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公司經營(中石化)。
1982
6
中油高雄煉油總廠代中石化公司操作之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工場報奉經濟部同意全部停爐,結束生產。
1982
6
中油公司轉投資之台灣碱業公司高雄廠,併入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公司。
1982
11
美國NDCC轉讓其所持台聚公司股份(約佔全部發行股份之43%)予香港商誠利置業公司,退出臺灣市場。
1982
中纖與日本亞細亞株式會社合資創立「磐亞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84年底高雄大社工業區完成建廠,主要生產環氧乙烷衍生物(EOD),年產4萬噸,。
1982
台灣苯乙烯年產10萬公噸苯乙烯單體生產線完工投產,1985年去瓶頸產量增至14萬公噸。
1982
永豐餘造紙利用流體化床燃燒技術回收黑液,為台灣最早應用氣泡式流體化床燃燒技術的公司。
1982
南寶樹脂拜矽填寶(矽質填縫膠)上市。
1983
3
大連化工醋酸乙烯單體(VAM)工場開始生產,生產製程採用德國拜耳(Bayer)技術,年產能8萬5千公噸。
1983
4
中油公司轉投資之台灣碱業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公司合併經營。
1983
5
南帝化工腈橡膠(NBR耐油膠)廠建廠完成,6月開工,產品上市。
1983
8
南帝化工乳膠板廠建廠完成,9月開工,產品上市。
1983
8
經濟部核准台灣花王與月星化工合併,10月完成合併登記,完成從原料到最終成品的垂直統合。
1983
8
監察院通過對中油公司投資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工廠失敗之糾正案。
1983
10
台灣花王蕾妮亞工廠設備動土典禮,1984年7月竣工,10月發售蕾妮亞(Laurier)超薄型衛生棉,並於亞洲各國展開銷售。
1983
10
南寶樹脂從瑞士進口實驗與生產用粉體塗料設備,順利安裝試車完成,是台灣第一家連續作業生產粉體塗料的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