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業試驗所與燃料酒精技術

  糖蜜在清代已經在臺南一帶的白糖產區發展出糖蜜酒產業,這是產糖區利用甘蔗原料所釀製的飲用酒之一。日本人則將其從食品轉化為工業原料,利用糖蜜釀造工業用及醫藥用之酒精;工業用酒精需要量隨日本工業發展而增加,是日治時期臺灣重要化學出口商品;長期來看具有更重要意義的品項則是戰爭時期發展出的酒精燃料。

 

  酒精燃料使用無水酒精,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燃料國策所需之產品,用來與汽油混合成酒精汽油。臺灣糖業在日本時代利用副產品糖蜜生產工業酒精約含水5%,已經行之有年生產技術成熟,原料亦豐富,只要再增加脫水技術把工業酒精所含約5%的水分去除就可回應日本燃料國策的需要,這項研究任務就交給1933年正式設立的臺灣總督府糖業試驗所。

 

  1935年8月糖業試驗所增加技師一名、技手兩名負責甘蔗的無水酒精化實驗,設置無水酒精實驗工廠,原料採用品質無法搾糖的蔗莖壓搾甘蔗汁,進行殺菌、醱酵、蒸餾,製造無水酒精。1938年3月確認製法可行,進一步研究製糖法與無水酒精製造最有利的兩立併存方法,區分為甘蔗、蔗汁、糖蜜等研究最有效率的方式,1937年設立日產20噸的白糖工廠與附設的日產4石無水酒精工廠連結,並再度增加技師、技手進行實驗。含有豐富糖分的甘蔗汁本身就是極適合的醱酵原料,清代臺灣糖產區曾經使用甘蔗汁製造甘蔗酒,技術上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找出成本最低且最符合經濟效益的生產方式,並將其技術轉移給製糖會社建設無水酒精工廠,在戰爭期間共有八座工廠設立生產,出口到日本供應燃料用。

 

  二戰期間燃料酒精的生產是臺灣史上首次製造生質能源的經驗,這次經驗顯示燃料酒精產業是否得以成立的重要關鍵是市場,如何才能滿足市場供應低廉、穩定能源的需求。

 


館藏資料:高淑媛著,《臺灣化工史第一篇: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0)──技術與經驗的社會累積》,臺北市:臺灣化學工程學會,2012年10月,頁117-133。

深層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