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田邦基相關史料
題名 |
研究者 |
資料來源 |
牟田邦基 野本只勝 田中勝利 |
日本農藝化學會誌7:10,1931年。 頁879-902。 |
|
牟田邦基 |
日本農藝化學會誌9:1,1933年。 頁19-44。 |
|
牟田邦基 田中勝利 |
日本農藝化學會誌9:11,1933年。 頁1239-1248。 |
|
牟田邦基 田中勝利 |
日本農藝化學會誌12:2,1936年。 頁129-138。 |
|
牟田邦基 |
臺灣經濟叢書7,1939年。 頁29-60。 |
|
興南新聞社 |
《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興南新聞社,1943。頁389。 |
資料來源:J-STAGE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ggregator, Electronic)、國立臺灣圖書館。
臺灣在日本時代醱酵工業最大的特色是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嘉義化學工廠的丁醇產量領先全日本。負責丁醇研究的主要技術者是牟田邦基,東京帝大學農藝化學科的高材生,畢業後不久就到臺灣任職,1929年任中央研究所技師兼專賣局技師負責丁醇醱酵研究,發表不少研究成果。
臺灣丁醇醱酵製程以糖蜜、番薯為原料,重點是在高雄橋頭糖廠附近番薯田裡採集到最適合臺灣的菌種,展開純化培養後命名為Bacillus Butyligenus,並於1932年8月取得丁醇及丙酮醱酵專利(特許號為96981,公告編號1734)。1938年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與臺拓攜手設廠,選定番薯原料產地嘉義設臺拓嘉義化學工場,牟田邦基也轉任新設工場場長,持續修正改良丁醇生產製程。
臺拓嘉義化學工場丁醇生產在技術、產量都超越日本本土之水準,以醱酵法為基礎的技術,成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所增產丁醇合成航空燃料的政策基礎。牟田邦基身為丁醇醱酵研究之核心研究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深層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