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昭燕
吳昭燕

吳昭燕

現職單位:
義守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教授
畢業系級:
B73級、D79級
學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博士
高雄工學院(義守大學前身)化工系系主任、教務長室秘書,副教務長、教務長
 
符合立德立功立言標準之說明

吳系友1990年自本所博士班畢業後,受聘至新設立之高雄工學院化工系,擔任副教授。新設學校,篳路藍縷,備極艱辛,吳系友除致力教學研究外,有感於擴大影響之重要性,於1997年接任化工系系主任。當時是化工系最晦暗的時候,外部面臨大環境對化工的不友善,內部面臨學校對學系招生及系務發展之挑戰,她接任系主任後,透過有效策略規劃,團結學系成員共同努力,爭取到化工教育改善計畫資源挹注,提升教學設施及內容,有效的系務推動,也獲得學校肯定,化工系在學校的定位也因之提升。由於出色的行政作為,系主任卸任後,隨即被聘為教務長室秘書,並在一年後(2001)獲聘為副教務長,協助副校長兼任之教務長處理教務行政事務。

2002年吳系友接任義守大學教務長,應該是大學校院中最年輕的女性教務長,帶領一群年輕的行政同仁,面對一群比她年長的學術主管,要能服人是很大的挑戰。她充分秉持同理心,先推展教務行政/服務效率提升作業,降低行政作業負擔,再逐步透過溝通協調,推動全校性課程重整,提升教學品質。除了影響校內教育環境,她亦透過爭取教育部支持,推動設立區域教學中心,由義守大學擔任中心學校,當時全國僅五個區域教學中心,義守大學以年輕私立學校之姿,能擔此重任,她調和鼎鼐、整合各大學之努力至為重要。

對國家社會人群之具體貢獻事蹟

吳系友對外之專業服務亦不遺餘力。以化工背景,從事生化工程相關研究,她積極參與相關學會/組織,努力貢獻一己之力。為中華生化工程學會創會發起人之一,除透過理監事會議對學會運作提供建言外,她在實際事務推動上亦不落人後,協助國內會務推動之餘,吳女士也代表學會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歷任Young Asian Biochemical Engineers Community (YABEC)台灣區代表、Asia Federation of Biotechnology(AFOB)理監事,對於國際相關研討會之策畫協助亦不遺餘力,在國際相關領域學者專家間,亦以熱心領域事務備受肯定。擔任YABEC代表期間,致力組織國內年輕生化工程學者專家,除提高內部年輕學者專家間之連結外,透過其規劃運作,台灣在YABEC會議之參與人數逐年增加,成員曝光率亦相對提高。其於2006年主辦之YABEC研討會規模並創下紀錄,迄今仍為領域同儕所推崇。2009年,獲頒YABEC Award表彰其貢獻,中華生化工程學會則在2013年頒贈她生化工程學術服務獎,為學會創會以來第一面服務獎章。

吳系友也是中國化學會高雄分會第11任理事長,在有限資源下,積極推動南部產業與學界間之連結,另透過學會參訪活動設計,引領中學子更深入了解產業,將學會之影響向下扎根。雖早已卸下分會理事長職務,其在分會之努力與奉獻,迄今仍為會員所樂道。吳系友在努力工作之餘,亦未曾忽略對家庭應盡的責任、對先生孩子的照料。大女兒因為生產過程不順利,是重度危險兒,需要密切的觀察與費心的照料,這對當初剛進入職場、又為了支持先生追求自己的理想,獨力照顧孩子的新手媽媽,是很大的衝擊與挑戰。靠著勇氣與毅力,她陪著孩子走過艱辛,最終成長成為一個健康的個體。目前,先生在外商公司有很好的工作與表現,家庭圓滿和樂,可謂苦盡甘來。吳系友曾獲頒中華生化工程學會生化工程學術服務獎、台南縣將軍國小傑出校友、台南縣將軍國中傑出校友、YABECAward及中國工程師學會高雄分會優秀工程師獎。她熱心參與系友會的事務和活動,曾多次應母系女聯會之邀請,跟學妹們分享其就業的心得。

得獎感言

頃獲母系通知獲得「系友傑出成就獎」,與其他傑出學長、學弟並列,實覺受之有愧,姑且將之視為是對女性系友的特別待遇吧!

1980年夏天,聯考放榜,我錄取成大化工系,原來覺得自己化學不夠好,有點躊躇是不是要來就讀。某個豔陽天,家裡來了兩位年輕人,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成大化工系成員,比我大兩屆的鄭哲元與蔡振展學長,風塵僕僕地來到我在將軍鄉下的老家,費心說明化工這件事與成大化工這個系。這兩個人對我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9月,在珀西颱風的風雨中隻身來到成大,一直到1990年離開成大,我在成大化工系待了長長的10年。在這裡,我完成大學、博士學位,找到人生的另一半,也為職場發展奠立基礎。這裡,不僅僅是我學習成長的地方,更是我第二個娘家。

73級是母系大學部招收三班的第一屆,女學生也空前的多,同屆我們有5個本地生,4個僑生,人數多到可以吸引注目,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與照料,精彩的活動邀約、智慧的學習筆記、收集完整的考古題…,真的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除了學長姊平時的照顧,系上後來也因為逐日增多的女同學設立了「化工女聯」,陳慧英老師是我們的大姊大,以另一種方式引領我們身心的成長。我們在城堡中成長,同時有一座座橋梁通往各自不同的目標。

研究所6年中,一直受到翁鴻山老師和陳特良老師的指導與照顧,畢業時,也因為翁老師到新設高雄工學院(義守大學前身)擔任教務長,才有機緣到這個學校擔任教職,一晃又近25年。新設學校,篳路藍縷,也充滿機會。

在擔任教職過程中,因為馬哲儒老師的鼓勵,我多了一些行政服務的勇氣與歷練。馬老師告訴我:「所有的工作都要有人做,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去做研究;如果因為妳的努力,可以讓別人的著作目錄更豐富,也是一種貢獻。」自知在研究上能有的發展有限,我努力地嘗試另一種付出。

尤其最近幾年,目睹母系老師們,退休後仍為國內化工與科技發展投注心力,那是震撼式的感動。老師們退而不休與持續付出的熱情,是我的典範,或許終生難望其項背,但肯定會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畢業25年了,感覺從沒真正離開過,今天來自母系的獎項,對我來講,更像是是父母親對孩子的肯定與砥礪,鞭策我在未來的日子要秉持初衷、更加努力。

最後,僅以最誠摯的心,謝謝母系的肯定、謝謝所有師長的教導與提攜、謝謝所有學長姊的協助與照顧、也謝謝外子與家人的包容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