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 文 / 林鳳琪 攝影 / 陳之俊
左起為萬年清創辦人張湘棋、卓連泰、何家慶、廖仁瑞。
近來,環境工程顧問公司「萬年清」,從上到下忙得人仰馬翻。
除了得協同工研院材化所水科技專家,與台電密集開會,討論如何盡快解決中火水汙染問題;還有全台各大工廠不斷湧進來的電話,急著詢問工業廢水如何處理、如何回收再利用?
廢水議題會突然躍上檯面成為新顯學,其實與台中火力發電廠有關。
今年1月以來,中火已經三個月,連續三次遭台中環保局檢驗出廢水中的硝酸鹽氮濃度超標,4月中旬遭重罰2000萬元最高上限,創台灣裁罰紀錄。更嚴重的是,台中市政府下最後通牒,若4月底前提不出改善計畫,或計畫審核未過,恐遭停機處分。
這下子急壞了一群人。萬一中火停機,全台大停電,可不是鬧著玩的。
台中發跡 公司員工僅50人
中火事件也讓工業廢水處理再次延燒全台,各大工廠莫不繃緊神經,積極尋求解方。這讓台中發跡的廢水處理專家萬年清,頓時熱門了起來。
隱身台中,員工僅50人的萬年清,早已因獨步全球的廢水處理技術「流體化床Fenton」,聞名全球。
相較於台灣廢水處理大多僅停留於一級與二級,流體化床屬高級廢水處理,具備高效率與低成本優勢。
其最大特色是能大量減少因廢水經處理後產生的結晶廢棄物。例如,造紙廠經傳統廢水處理後會產生大量汙泥,以大陸為例,汙泥是危險廢棄物,每一噸再處理費用,高達6000人民幣。但靠流體化床技術處理,「可降低八至九成的汙泥與結晶體,」萬年清董事長何家慶表示。
這項技術讓萬年清,得以走出台灣,更搶進中國、印度、東南亞、非洲等市場。連以色列最自豪的海水淡化技術,也因無法有效降低濃鹽水產生的結晶體,找上萬年清希望合作。
不只火力發電廠、水泥廠,就連製鞋廠、紡織染整廠……,只要製程中得用水,水汙染狀況愈嚴重的,愈是缺不了他。
萬年清的創業歷程,宛如台灣廢水處理發展史的縮影,每一頁都斑斑血淚。20年來,始終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不斷拉扯,舉步維艱。
技術為本 四劍客出走創業
台灣環境工程界都知道,萬年清能有今天成績,年營收3.8億元,毛利達55%,全靠有「四劍客」之稱的營運策略長卓連泰、董事長何家慶、總經理張湘棋,以及越南區總經理廖仁瑞,四人賣命拚搏而來。
問起當初為何創業,四個化工與環工碩、博士,異口同聲說:「我們也是逼不得已的呀!」
「四劍客」原是外商環境工程顧問公司美濾三崎(U.S.Filter)的同事。年紀最小的張湘棋開玩笑形容,當時她是剛畢業的「菜鳥」,卓連泰是長官,「老闆一聲令下,就傻傻的跟著出來了!」
1990年代,台灣環工產業逐漸成熟,卻也競爭激烈,外商只想獲利、賺快錢。「但我們是工程師,研發出身,不想放棄技術,」「當時我40歲了,在這行待了十年,除了這個還能做什麼?」卓連泰自嘲。
因此創業,成為唯一選項。1999年就在卓連泰號召下,四人拿出積蓄又找來親友,共集資千萬元創立萬年清。張湘棋回想創業維艱,「剛創業,每個人都身兼數職,像我,除了跑業務,要跟客戶簡報,要寫計畫書,回辦公室還要做研究、掃廁所……,沒別人了,我總不能叫卓博士去掃廁所吧!」
做實驗得徹夜留守,觀察化學反應,卓連泰經常夜宿公司,「他常常兩張報紙往地上一鋪,就這樣在辦公室過夜,」張湘棋說。最後是伙伴們看不下去,替他買了張行軍床。
但老天爺考驗卻接二連三,創業才半年就遇上九二一大地震,張湘棋回憶說,「我還記得,那天半夜大家都待在戶外不敢睡,隔天一早又到台南出差,我一去,客戶問我,地震全國都放假,你來幹嘛?」
創業那一年,不只遇到大地震,之後全球網路泡沫,陷入經濟衰退。卓連泰悠悠地說,廠商如果連生存都有問題,怎可能將錢花在廢水處理這樣的環境工程上?
張湘棋回憶,創業前十年,真的很辛苦。尤其沒人懂財報,她是唯一的女生,還要負責記帳。工程師們對於處理廢水很有一套,卻對會計束手無策,「沒人懂匯率呀,只知道拚命接單,賠錢生意也接,」卓連泰回憶。
創業初期原本看好環保署已針對廢水排放,制訂更高標準,包括1997年COD(化學需氧量)要從200mg/l降至100mg/l。但沒想到,整體經濟不好,2000年後,政府又放寬有些產業的排放標準,從100mg/l放寬到130mg/l、160mg/l。
「這樣一放寬,我們有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他說。
沒幾年,萬年清就把資本額燒光,股東吵著要退股,公司一度搖搖欲墜。卓連泰大學同學,成大化工系教授黃耀輝說:「我們念化工的,靠化工賺錢的很多,唯一難賺的,就是做環保。」「萬年清剛創立時,業界都說傻。」
但何家慶則說,最艱困時他們也從未想過打退堂股,後來是卓博士設法籌錢,度過難關。
跨足海外 翻轉苦撐命運
公司苦撐到2006年,接到永豐餘大陸廠案子,跨入大陸市場,才出現轉機。
何家慶透露,造紙業是所有傳產中,用水量最大,也是汙染較嚴重的。在大陸,一間造紙廠一天得用掉16萬噸水,相當於高雄市近1∕2的民生用水量。萬年清因專利技術「流體化床」,能幫助客戶達標,且比起傳統廢水處理更省成本,很快在大陸走紅。
卓連泰苦笑,台灣因為環保標準較低,萬年清苦心開發的新技術無用武之地,沒想到竟在大陸派上用場,目前萬年清流體化床新技術,全球大概僅五家業者做得到。
「現在,連越南都比台灣嚴格,廢水排放標準提高至COD75mg/l,反觀台灣,還是100mg/l、130mg/l、160mg/l不等,」卓連泰很感慨。
為求活路,萬年清不得不走出去。從中國、越南到非洲、中南美、甚至印度、以色列。目前營收75%來自海外,以中國與越南為主。不少台商也是萬年清的客戶,像長春石化、紡織業者遠東新、鞋業寶成、造紙業正隆、永豐餘等。
卓連泰說,其實台灣可以不缺水,只要水能不斷回收再利用。近年,政府總算積極起來,除了要求科學園區廠商水回收比例要從75%提高至85%,下一步,也計畫規範工業區廠商用水回收比例。水利署也在全台規劃六座再生水廠。
相信不久的未來,「一滴水用六次」將不再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