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章
胡啟章

胡啟章

現職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 講座教授
畢業系級:
B80級、D84級
學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 博士 (1992-1995)
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 碩士(肄、直攻)(1991-1992)
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 學士 (1987-1991)
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 講座教授(2014-迄今)
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 特聘教授(2011-2014)
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 教授(2007-2011)
英國利物浦大學工學院 榮譽訪問教授 (2015-迄今)
國立中正大學化工系 教授(2003-2007)
國立中正大學化工系 副教授(2000-2003)
國立中正大學化工系 助理教授(1997-2000)
 
符合立德立功立言標準之說明

就立言而言,胡教授目前單篇文章被引用次數最高者已超過1,500次,此為經典著作深獲國際學者重視,並以此文章獲得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的肯定。他在2002年編寫一本中文電化學教科書「電化學原理與方法」,幫助國內大專學生與工程人員了解與提升電化學知識與技術。而電化學學會自成立以來,每年度的電化學教育訓練營中,都因為他編撰電化學教科書的高知名度而負責基礎電化學的教育訓練。此外,因為優異的學術成果,胡教授多年來獲國外許多大學邀請進行專題演講;並在2015年3月獲聘為英國利物浦大學名譽訪問教授,指導清華大學與利物浦大學雙方的雙聯博士生。目前清華與利物浦已有數位學生取得雙聯博士學位,前兩名獲得學位者皆是胡教授所(共同)指導畢業的。

就學術活動力與影響力而言,胡教授擔任數個國際期刊的編輯委員(J. TICE (SCI IF = 5.76))與國際期刊的編輯指導委員(J Power Sources (SCI IF =9.127) Batteries & Supercaps, (2018-2021, SCI IF= 7.09))。胡教授至今已累計超過90個國際研討會邀請進行plenary lecture, keynote lecture或invited lecture,並經常擔任研討會的主持人、organizer、會議國際指導委員。此外自2015-2020年胡教授獲邀擔任國際電化學學會Tajima Prize的評審,並於2017-2020年擔任國際電化學學會division 4的vice chair,2019-2021擔任ECS individual member committee member,全面參與國際電化學學會與美國電化學學會贊助許多相關國際會議的建議權與實質審查。

胡教授目前擔任台灣電化學學會理事長,並同時擔任國際電化學學會與美國電化學學會的分會代表,努力推動電化學教育與國際交流,提升台灣電化學領域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與聲望。目前他也擔任台灣碳材料學會常務理事,努力協助該學會推動相關教育訓練與國際交流。

以上種種事蹟足以顯示胡教授的高度學術影響力及活動力與國際學術聲望。

對國家社會人群之具體貢獻事蹟

胡教授與工研院材化所共同申請的氧氣還原產生高濃度雙氧水與活性氫氧自由基在淨水系統應用之專利。這些專利通過技術轉移方式,已於2017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一家新創公司(ELECLEAN)。由於技術之特殊性與革命性,本創新科技產品已獲國內外多項大獎與肯定:

  • 2017 德國iF國際設計獎、台灣金點設計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
  • 2018 防疫類銀獎、台灣SNQ認證。
  • 2019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家用電器類創新獎、台灣精品獎。
  • 2020 國際coronavirus innovation map,列為對抗國際新冠病毒之創新科技。
  • 2020 WHO(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對抗國際新冠病毒之創新科技。

以上由胡教授所主導之研發成果與科技產品設計之特殊性與創新性,對國家社會乃至於全球的防疫、消毒與公共衛生已產生革命性及創造性的重大影響與貢獻。

奮鬥過程

胡教授自26年前開始從事教職,以電化學技術為研究核心技術,並以重點材料開發與關鍵技術應用為研究主題,成立了電化學暨前瞻材料實驗室。主要的研究項目為電化學儲能材料的合成設計、奈米材料的電化學合成與應用、石墨烯材料開發與應用、金屬/合金材料之表面處理、電化學淨水技術開發及電化學感測器材料開發,並應用實驗設計法進行電化學工程技術之優化。胡教授因在成功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為展現獨立研究能力與思考研究領域之獨特性,退伍後毅然離開母校(雖已獲母系的教職)進入中正大學化工系任教,開啟了超級電容器之研究開發。胡教授是全台學術界最早從事超級電容器的研究人員,並且成為國際上超級電容器相關研究之重要先驅者之一。

由於個人的努力與研究特色產生的重要突破,胡教授累積之SCI期刊論文達310餘篇與會議論文超過270篇,並有多篇文章在高impact factor之重要學術期刊發表。最重要的是現階段有多篇highly-cited paper。根據Web of Science之統計,在2023年4月h-Index = 71 (論文被引用次數至少71次的文章達71篇),總被引用次數超過18,700,超過40篇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達100次的成果。

從以上的傑出表現,可見胡教授的研究具備優異的學術開創性特質。

曾獲獎情形
  • 2022年獲臺灣化學工程師學會-金開英獎
  • 2022名列全球Top 2% Scientists (根據史丹福大學2023年發表之統計數據)
  • 2022年獲Research.com名列Materials Science領域全球前1000頂尖學者
  • 2022年獲Research.com名列Chemistry領域全球前1500頂尖學者
  • 2021名列全球Top 2% Scientists (根據史丹福大學2022年發表之統計數據)
  • 2020年獲中工會-傑出工程教授獎
  • 2020年獲「國際先進材料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IAAM) 會士
  • 2016-2019年 科技部特約研究員
  • 2016年獲成功大學優秀青年校友
  • 2015年獲臺灣化學工程師學會-石延平教授論文獎
  • 2015年獲李謀偉福聚基金會傑出化學工程教授獎
  • 2014年獲日本化學工程師學會-亞洲傑出研究人員與工程師獎(The Society of Chemical Engineers Japan Award for Outstanding Asian Researcher and Engineer)
  • 2013年獲科技部(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 2010年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 2010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 2009/08-2012/07獲國科會傑出學者計畫獎勵(等同特約研究員)
  • 2009年獲亞太青年科學家
  • 2008年獲東亞青年科學家
  • 2008年獲第46屆臺灣十大傑出青年
  • 2008年獲清華大學新進研究獎
  • 2007年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 2007年獲國際電化學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lectrochemistry) Tajima Prize
  • 2006年獲湯姆森卓越研究獎(Thomason Scientific Citation Laureate Award 2006)
  • 2005/08-2008/07獲國科會第一級主持費獎勵(等同國科會傑出獎)
  • 2001年獲臺灣(中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學術勵進獎
  • 2000年獲美國化學會暨環太平洋化學聯盟Pacifichem 2000-青年學者獎(Young Scholar Travel Grant)
得獎感言

感謝母系的師長們的諸多肯定與長期愛護,能夠獲獎是對個人長期從事學術研究所累積的成果的重大肯定與鼓勵。如同提名後學的 黃奇老師當年在中正大學時的心境,從事學術研究與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個人的興趣,足以讓人樂此不疲,因此能夠長期持續地努力。在大學從事學術研究與教學暨能養家活口又受人欽敬,而且還能夠有獲獎的肯定,實有備感榮幸與深受鼓勵之喜悅。

個人從事教職26年以來,在學術研究上以電化學為核心技術,並以重點材料開發與關鍵技術應用為主軸,極力發揮獨立研究能力與思考研究領域之特性。因此才能夠在研究上建構出學術差異性與獨特性,這些特質自當歸功於成大化工系8年來為個人建立的深厚科學基礎。事實上,後學自大三開始從事電化學相關研究,承蒙恩師 溫添進老師的啟蒙及悉心指導與本系校諸多教師們的殷切教導及協助,建立對學術研究的信心與興趣,在此致上最誠摯的感謝。尤其恩師在後學退伍從事教職之初,建議進入超級電容器這項研究領域,使後學得以順利展現獨立的研究能力與獨特性,更在此致上最高的敬意。在年輕輝煌的日子裡,能夠在成大化工系就讀與擔任專任助教,是個人一生中精彩難忘的歲月。

在學術研究過程,除了必須努力不懈以外,自然需要經費與大型儀器設備上的支持輔助,無論是在中正大學的10年與後續在清華大學的16年,個人深受國科會、兩校、相關研究機構與產業界在研究經費上的大力支持與各類儀器設備上的輔助,在此深表感激。除此之外,研究成果更需要學生們的共同努力。對於無論是現在或是過去與個人一起努力打拼的學生們,這份師生的緣分與情誼,我的內心是格外珍惜與感激,因為相逢自是有緣,更何況能成為師生。

來自家庭的支持與諒解是個人能夠長期持續努力的最大精神支柱。感謝所有曾經激勵支持我的家族成員,尤其是內人對於個人的多方協助、體諒及支持與兩位孩子的祝福,我無以言表內心感激之一二。

最後希冀母系能夠秉承鑽研學術與培育人才之優良傳統,尤其在領袖型人才的培育上多方努力,這些深具全球影響力的人才未來必能為母系爭光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