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大自然中的循環現象

唯一的例外

自然界的各種現象,社會上的各種現象,以及人生中的各種現象,似乎都在週而復始,週而復始,不停地在循環,一切都在兜圈子。有沒有例外呢?唯一不會回頭、不會轉彎,當然也不會兜圈子,一直向前的,就是時間。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每個人在幼小時就都知道什麼是時間。人們發明了鐘錶來計量時間,而且越來越精密。大自然中處處都是循環現象,這些循環的圈圈都是基於一個基本的假定,就是:時間是依我們所設計的量測工具,譬如鐘錶,以規定的步調,直線向前,等速前進的。不知道如果我們把某一種循環的圈圈拉直或是讓它停下來,時間會被扭曲成什麼樣子?講到這裡,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了,還是回頭來談一些明確的實例吧:

資源的循環

先父在世時曾講過一點過去北方農家的事。農家要養豬,養豬的目的除了豬肉以外最重要的是「造糞」,豬糞尿可以肥田,肥田的目的是種大豆,大豆的楷(莖與葉)可以當柴燒,燒得的灰中含鹼可以去油污,倒在田裡也是很好的鉀肥。大豆可以磨了做豆腐,人吃豆腐、豬吃豆渣。至於豬身上的每一個部位當然都是有用的。人的糞便當然也是到了田裡去。這樣看來那時農家的運作就是一個閉路循環,什麼都是資源,沒有廢棄物,也沒有廢棄物處理的問題。

人的糞便,在四五十年前是一種重要的肥料,大家都要爭取它的收集權,在鄉下如此,在大城市如上海也是如此。有一首周旋唱的老歌是:「糞車是我們的報曉雞,一切的聲音跟著它起,前門叫賣柴,後門叫賣米,…」。古時家庭中請的教書先生叫「西席」,而廁所叫「東廁」,鏡花緣這本小說就把東廁寫成「五穀輪迴之所」,當然就是回收再利用的意思了。

在自然界,例如叢林中或草原上,都是一個平衡的循環系統:植物靠土壤中的肥料和水份、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太陽光而成長,死後的屍體腐化後又把二氧化碳還給大氣,把肥料還給土壤。植物是食物鏈的起點,有的動物以植物為食物,有的以其他的動物為食物,弱肉強食、生老病死,不論是動物或植物,每一個品種都在大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也各自成為一個循環的系統。每種動物,不論有多強,都有變為老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的一天。最終的結果還是一部分成為二氧化碳回歸大氣,一部分回歸土壤成為肥料,提供孕育後代新生命的溫床。

在原始的時代,人類本是自然界生態系統中的一個成員,其實到了現在仍然是其中的一個成員,只是由於生存競爭的結果,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了,甚至到了所作所為影響到自然界中的循環與平衡系統的程度。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繁衍,而且如此之成功,當然是由於地球上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的緣故,因此,站在人類本身利益的立場,應該希望地球上的環境要維持現狀,也就是說,循環與平衡的系統要維持現狀。但是由目前的態勢看來,人類的行為對於地球上自然環境中的循環與平衡的破壞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這是一件很矛盾也很令人惋惜、無奈的現象。畢竟,人不是神而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成員。自然環境中的循環與平衡有兩個重要的部分:能量的平衡(我們在另文中討論),和資源的循環與平衡,後者是我們這次討論的主題。

在自然界中,經過億萬年的演化,資源的循環已經達到了一個穩定狀態,動植物生存與成長所需要的許多要素:碳取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氮、磷、鉀…取自土壤,在其生命的過程之中以及到達了終點之後,還是會把二氧化碳還給大氣,把氮、磷、鉀…還給土壤。如此,資源循環利用不已,動植物也生生不息。人類文明的發展,除了工業革命之後的這一個時段之外,對自然界資源循環的衝擊並不嚴重,就像前面所談的農家種大豆、養豬的資源循環一樣,在運作的過程中並沒有產生廢物,如果用一個示意圖來表示的話,就像圖6-1中那樣,在循環的程序中,「損失」

非常小,所需要「補充」進來的資源也很少。但是近年來,由於科技的發達與生活水準的提昇,這個循環的程序似乎被打破了,許多家庭與事業的廢棄物都沒有加以回收再利用,例如樹的落葉都被掃得乾乾淨淨當作垃圾送到處理場,並沒有讓它們「落葉歸根」成為樹木繼續繁榮滋長的肥料。圖6-1中的循環被沿著A-AB-B的虛線切掉了,只剩下上半部。其實,把所有的事業與家庭的廢棄物加以回收處理成為資源而再利用,在技術上並不是困難的事。所謂家庭的廢棄物不外:1.紙張,2.玻璃,3.金屬,4.塑膠,5.木材與草木枝葉,6.廚餘,7.磚瓦土石。如果加以分類,第14類的再利用當然沒有問題,其中廢紙的回收與利用,我們已經做得很成功了;第56類可以製成堆肥後回歸到農地中去;第7類可以用到土木工程中或是填海而成為新生地。處理的技術都並不困難,困難之點是在於民眾的習慣,政府的宣導以及管理與運作的制度上。事業廢棄物的回收處理與再利用在技術上應該比家庭廢棄物較為簡單,主要是因為其種類與成份都很明確,每個工廠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廢水中有那些成份,固體的廢物中都是那些東西,問題是作合理的處理之前需要先投入一筆資金,對經營者來說總是不易做到的事。

水、碳、和氮的循環

地球上因為有水才有生命。植物把根部吸收的水份送到葉,靠著葉綠素和太陽光中的能量,使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水化合物,就是構成植物體的最主要的成份。植物的生長當然不只是靠水與二氧化碳,還需許多各種不同的養份,如氮、磷、鉀…的化合物。這些土壤中的肥料也都是要先溶解在水中才有機會被植物的根部吸收。地球上因為有水的循環現象所以才能使處處都有水,因而也處處都有生命。

太陽的照射使地球表面上的水份蒸發,使海面上的水份、河川湖泊中的水份、土壤中的水份以及植物葉片中的水份蒸發。蒸發所產生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而形成雲、霧,也會凝結成雨或雪降落到地球表面上各處。雨量少的區域會成為沙漠,多的地方便成為森林、草原和綠洲。雨水和高山上融化的雪水匯集成河川、湖泊,由高處流向低處,最後注入大海。如此的循環不息才使地球表面上處處或多或少都受到水的滋潤,因而也處處都有生命。

地球表面上的水主要以三種形式存在:海洋、河川、湖泊中以及土壤中和地下的液體的水,兩極附近和高山上的冰與雪,也就是固體的水,和空氣中的水汽。當然,生物體中水的含量相當高;生物體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石油、煤、天然氣…中的含氫的成份都可視為大自然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固定下來的水。這些,與前述三種主要的形式相較,為量是很小的。地球表面上液體、固體、和氣體的水的總量大致上是不變的,三者是處於動態的平衡狀態:高山上的冰雪因日光的照射而融化為水,成為河川,流入海洋,兩極的冰山也會崩裂,隨著海水漂流而逐漸融化。高山上與兩極附近的冰雪是不會消失的,因為空氣中的水汽會不斷地凝結,以降雪的方式補充回來。如此循環不息,維持動態的平衡。

地球表面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雖然只有萬分之三,0.03%,但卻是生命的起始點。生物體是由有機化合物所構成的,所謂有機化合物就是含碳的化合物。生物體中的碳都是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或是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而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大部份是以離子的狀態存在。

地球在初形成時,表面上的溫度很高,把可燒的都燒掉了,把氧氣耗用得光光。一部份氧把金屬燒成了灰,就是金屬的氧化物,如氧化鐵、氧化鋁、氧化矽…,漂在因為氧不夠沒有被燒掉的融化的金屬的上面,就像在鋼鐵廠的高溫爐中,融渣漂在鐵水上一樣。一部份的氧把氫燒成了灰,這灰就是水。一部份的氧把碳燒成了灰,這灰就是二氧化碳。我們用木炭烤肉或吃火鍋,木炭燒完了爐中總剩下一些灰,這灰不是碳的灰,因為木炭不是純碳,其中碳的灰是二氧化碳,散到空氣中去了,爐裡的灰是木炭中的雜質的灰,是金屬的氧化物。

空氣中和溶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經過億萬年的演變,絕大部份都被固定下來了,或者也可以說被儲存起來了。它與海水中鈣離子反應形成大理石、石灰石,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鈣;與鎂離子反應形成白雲石,其主要的成份是碳酸鎂。珊瑚的骨骼中主要的成份也是碳酸鈣,堆積得愈來愈多,成為珊瑚礁、成為小山。貝類的殼的主要成份也是碳酸鈣,肉體死後腐化了,殼則一直留在海中,也是愈積愈多,裡面也儲存著不少的二氧化碳。早期的動物和植物,由於地殼的變動被埋在地下,日久後成為煤、石油、天然氣…,其中當然也儲存著大量的碳。空氣中和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中的絕大部份都是以上述的各種形式被固定,被儲存起來了,剩下來在空氣中的濃度還只有大約萬分之三,大致上已經達到了一個平衡的狀態。植物靠光合作用攝取二氧化碳,而動物的吸呼,動物和植物的腐化和燃燒又把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如此循環不息,也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狀態。

在含有萬分之三的二氧化碳的大氣中出現了人類,因此,人是適合於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的生物。現在人因為要提高生活的品質,需要大量的能量,於是把儲存在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氣拿出來燒掉,把鎖在裡面的能量放出來也把鎖在裡面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放了出來。也需要大量的水泥來做各種的建設,於是把石灰石開採出來,加熱讓它也把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以致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提高而造成的溫室效應已經成為危及全人類生活環境的世界性大難題。這真是一個很矛盾而令人無奈的現象。

氮與碳的情況正好相反:地球上大部份的碳是以被固定下來的形式存在,大氣中只留下了萬分之三的二氧化碳,而絕大部分的氮是以自由的狀態存在於大氣中,佔空氣中大約79%。這是因為氮是一種非常「鈍」的元素,很不易與其他的元素或化合物起反應的關係。也正因為如此,已經被固定下來,或者說已經起了化學作用的氮就顯得相當珍貴,是生物體中一項很重要的成份,也是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

氮不容易起化學反應,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突破這個困難,很高的溫度或是很好的觸媒。在工業上有不少實例,在自然界中有兩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在大雷雨的時候,在閃電中瞬間的溫度必然非常高,高得可以使空氣中的氧與氮發生反應,生成氮的氧化物。這些氮的氧化物溶解在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或海洋中,成為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氮肥。一次閃電所固定下來的氮可能不多,但經過億萬年的累積為量就相當可觀了。在豆科植物的根部有一種細菌有固定空氣中的氮的生物觸媒的作用,可以說在這種植物的根部有一個自備的製造氮肥的小工廠。

植物攝取了固定下來的無機的氮的化合物,在其體內合成有機的含氮的化合物,譬如各種的蛋白質,是構成植物體的重要成份。各種的植物是自然界中食物鏈的起點,吃植物的動物和吃動物的動物直接或間接從植物體攝取有機的氮的化合物,並在其體內轉化成它們身體中所需要的成份,譬如動物性的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等組織的重要材料。動物的糞便和它們的生命到達終點後的屍體中含氮的有機物會慢慢地分解成為分子構造簡單得多的無機的氮的化合物,又成為植物所需要的肥料。地球表面上被固定下來的氮便這樣借助於植物和動物的生生不息而循環不息,成為一個動態的平衡。

動物屍體的腐化分解而成為植物能夠吸收利用的肥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程序,不如由其他的動物吃在肚裡經由消化系統而加以利用較為簡捷。因此,動物間相互的獵殺吞食,或是以屍體為食物,也可以說是自然界中,避開了植物的環節的一個有機氮化合物循環的捷徑。有一次我看到一本攝影集,其中有幾頁是西

藏天葬的實況,他們把親人的遺體運到山上,用刀加以分解,甚至連頭骨都打碎,以便讓鷹來吃。大家看了都有噁心的感覺,不能接受。西藏人這樣做當然有其宗教上的理由,但也有人說,這是因為在有些地區,蛋白質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如此才能有效地循環利用。

天體的循環與生活

人類在地球上,與其他生物一樣,其生活與地球的運動密切相關。地球的運動是週期性的,因而使人的生活也以相同的週期,週而復始地循環。地球自轉,一個週期就成為地球上生物們,包括人在內的一天。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在早期就是農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開始,現代人,每個人依其不同的行業而有作息的規律,但不管怎樣,總是要依地球自轉的週期為準。日復一日,每日大致上是重復一遍,成為一個週期。地球除了自轉以外還繞著太陽公轉,一個週期就成為地球上生物們的一年,草木的榮枯,動物的繁衍,以及早期農家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以年為週期,現代人什麼時候開學,什麼時候聯考,什麼時候選舉…,也都是以年為週期。年復一年,每年大致上重復一遍,成為一個週期。

日和年是因為地球的運動而有的週期,人類要遵守它的規律,其他的動植物也要依照這個規律而生活。人類文明進步之後,參考了日和年,訂定了各種人為的時間單位,例如100年為一個世紀,60年為一甲子,每日有12個時辰,每日有24個小時,每小時有60分,每分有60秒…等等。在陰曆中,每年大致上分為12個月,每個月與月球繞著地球旋轉的週期是相當一致的,但是月亮在一週期中的位置,除了影響沿海處的潮汐和夜空中的景色與照明之外,對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的影響並不大。在陽曆

中,每年也分為12個月。陽曆中的月,其長度雖然與月球繞地球的週期差不多,但其間並沒有明顯的規律性的關係,可以說也是因為便利而訂定的時間單位。另外常用的時間的單位是星期或週,每週有7日,顧名思義一定是一種工作與休息的週期。最初訂定的時候曾經有其宗教上的理由,但因為長短適度,日久之後便成為一個全世界共同採用的週期。學校裡的作息是以星期為單位來規劃的,成為老師與學生們生活與工作的循環性的週期。

在這裡順便討論一下陰曆與陽曆。我們常稱陰曆為農曆,但我個人的淺見是應該稱陽曆為農曆才合理,因為農家的耕作,何時應播種、除蟲、收割等等是按照二十四節氣運作的,它們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地球繞著太陽旋轉的軌道上的二十四個等分點,在陽曆的日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最多有一日的誤差),但在陰曆的日曆上是不一定的,每年都要查了「皇曆」才知道。陰曆中也定了一些節慶的日子,相當於陽曆中的國定紀念日,是慶祝、拜拜的日子,並不是農耕運作的指標點。這些節日有:年(春節)、上元(元宵)、端午、中元、中秋、下元(十月十五日),都是日曆上固定的日子。譬如1997是陰曆閏年,有兩個五月,各為29天,因此,中元節、中秋節和1998年的陰曆年都比平常來得晚些。

生物的循環

人的生活受到天體循環的影響,要依日曆行事,但是在日曆尚未發明之前,人的生活也大致上是依日曆行事的。自然界的動植物不會看日曆,但它們的生活都是遵守日曆上的規定以年為循環週期的。植物何時開花、何時結果都要看品種和地區的不同,

依計畫照著日曆行事。武則天第二天要去遊上苑,下令百花齊放,即使是在小說中也要寫這是她喝醉了時才做這種糊塗事的。樹幹上的年輪可以說就是以年為循環週期的成長的記錄。

當薛平貴發出:「我好比南來雁!」的感慨時,我們應該知道那一定是春天的事。候鳥在春季由南方飛向北方,秋天再飛回南方,也是以一年做它們循環飛行的週期。有許多魚類,很辛苦地逆流游向河的上游,有時還要跳上瀑布去產卵。幼魚順流進入大海,經過複雜的求生、覓食、成長的過程,少數幸運沒有成為別人的食物而成為大魚的,又在一年中一定的時段回到原來出生的河流,重覆逆流向上的運動。許多海龜都是在海灘上產卵,埋在沙中孵化,幼龜再到大海中去作生存的競爭。這些母龜,每年來一次,好像身上帶著一本日曆一般。

對於植物生命的循環,專家們瞭解得相當清楚,因為它們跑不掉,可以讓人仔細觀察。對於哺乳類、鳥類生命的循環,我們瞭解得也較多,因為它們是人類的近親。但對於許多其他的生物,尤其是海中的生物,因為其生命的循環很複雜,人們的瞭解還是很有限的。

財富的循環

在談自然界的循環的現象時,拿一些經濟方面的問題來比較一下,看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在經濟不是很景氣的時候,政府拿出來的一項對策叫做擴大內需方案,就是拿出大筆的經費來做公共建設,例如交通建設,開發科技工業區、…等等。營造商承包了這些工程以後需要買材料、機器設備,也要僱用許多人,付出工資,於是生產鐵和水泥等材料的公司以及生產機器設備的公司有生意做了,他們為了生產也得購買原料、材料和機器設備,也要僱用許多人,付出工資。領到工資的人,難免要多帶家人上幾次餐館,多買幾件新衣服,多乘幾趟計程車…,於是餐飲業、服裝和紡織業、計程車司機的生意也多了。…。如此循環不息,聽說一塊錢可以產生五塊錢的效果。在錢的流通循環的程序中政府少不得有機會抽到營業稅、貨物稅、所得稅…。收回來的錢比花出去的錢還多也說不定。站在政府的立場,收支可以平衡,預算沒有赤字就很好了。

有人說,有的地方喝一杯咖啡要付新台幣伍佰元,我沒有去過那樣的地方,但記得在高雄喝過一百多元一杯的咖啡,好像是別人請客的。喝伍佰元一杯的咖啡是不是浪費?對於一位薪水階級的人來說確是太貴了些,這種地方不去也罷。但對整個社會來說這筆錢並沒有浪費掉。對這咖啡店的經營者來說這杯咖啡的成本也許要100元,其中包括原料、消耗掉的水電、設備的折舊、房子的租金、工資­等等。這位顧客在享用這杯咖啡時,真正消耗掉了的只是煮這杯咖啡所用的原料和水電和一張紙巾等等而己,價值是很有限的,其餘的錢只是轉了一下手,一部份到了咖啡店老闆手裡、一部份到了他所僱的員工手裡、一部份到了房東手裡,…。除了真正消耗掉的一點以外,大部份的錢還是在那裡循環。如果喝咖啡的是一位理髮師,咖啡店的老闆去理一次髮,這點錢就又被他賺回去了。

螺旋式與起伏式的循環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月亮在太空中運動的軌跡。月亮繞著地球轉,如果地球是靜止不動的話,繞一圈之後又回到原點,永遠是在同一個圓形的軌跡上繞。因為地球不是靜止的,所以月亮的軌跡像一個沿著地球的軌跡拉長了的螺旋。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而太陽雖然叫做恆星也並不是在太空中靜止不動的,所以地球的軌跡也像一個沿著太陽軌跡拉長了的螺旋。因此,月亮的軌跡是一個彎曲的螺旋狀的螺旋,像圖6-2中所畫的那樣。

人的生活也是一樣。在人的生命中有以一日為週期的循環,有以一週為週期的循環,也有以一年為週期的循環。早晨起來,一天又開始了,今天的日子與昨天差不多但不是昨天,也不會與昨天完全一樣。這個星期的工作日程表雖然可能與上個星期一樣但內容是新的,這個星期過得一定不會與上星期一樣。今年的日曆,什麼時開學、放假、過端午節…,雖然與去年差不多,但生活的內容一定是不一樣的,小孩子大了一歲、老人變得更老了些。人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週期都是循環性的,但每一個週期的循環也都不會繞回原點,而是像圖6-2中月球的軌跡一樣,是由許多小螺旋所構成的比較大的螺旋所構成的更大的螺旋。最後又構成了像圖6-3中那樣一個起伏式的循環。

6-3表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個人成就的起伏。人的壽命當然長短不一,所謂的成就當然是多方面的,包括健康、家庭、學問、事業…。但無論如何,一個人在年幼時總是成長得快,學習得也快,等年紀大了,成長難免要慢了下來,最後,生命一定會有結束的一天。圖6-3中這螺旋狀曲線下面的面積代

表這個人一生的總成就,這當然也是大小不一因人而異的。如果把一個家族中幾個世代成員的成就曲線畫在一起,如圖6-4,我們就可以看出在過去這個時段中這個家族的興衰。

一個個人一生中的成長過程可以用像圖6-3那樣的圖形來表示。一種生物在地球上的興亡也未嘗不可用類似的圖形來表示,只是時間的尺度差得很多而已。地球上過去曾經有恐龍的時代、劍齒虎的時代…等等,它們稱霸世界一段時間後都消失了,被更適合於在地球表面上生存的其他生物取代了。現在地球上可以說是人類的時代。這人類的時代可以永久地維持下去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事。就像一個人在出生之後,就要注意營養的均衡和衛生,要有適當的運動,年紀大些後要懂得養生之道…。因為如此而把人的平均壽命延長了很多,但不管怎樣,人的壽命還是有限的,總有結束的一天。對於全人類也是一樣,我們要重視環境保養,包括能量、二氧化碳和生態的平衡…等等,要促進和平,防止核子大戰…。盡量地做這些事,可以使地球上人類的時代延長,但無限地延長是不可能的,人類的時代還是難免有結束的時候。

介於個人與全人類之間,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各種由人組合而成的團體,其存在的時間也長短不一,例如:國、朝代、政權、公司、社團、學校、合唱團、藍球隊…。其運作都是由許多大小不一的螺旋狀的循環所構成,總要定期地做某些事,但每一個循環都不會回到原點,這一次與上一次總不會完全相同,因為任何團體都會成長、改善、進步…,也會萎縮、退步、老化…,短程的小螺旋構成中程的中螺旋,又構成長程的大螺旋,就像圖6-2中那樣。許多實際的人的團體的循環運作當然不會像圖6-2那麼簡單。宗教家當然可以把人間的循環擴大到天堂和陰曹地府中去,就不在我們所探討的範圍之內了。任何一個由人所組合而成的團體,就像個人或是全人類一樣,也都會經過像圖6-2中那樣的成長與衰退的過程,中間可以有多次的起起伏伏,也總會有結束的時候。

自然界的許多循環的現象也是一樣,一直在兜圈子,循環不息,但每一次的循環都回不到原點,多多少少總會差一些,而把一個圈圈拉成彈簧狀的螺旋。地球表面上的水一直在循環,太平洋中的水量是不是漸漸地在變呢?當然會的,但因為它太大了,我們感覺不出來。長江、黃河也不小,它們的變我們由不時發生的水災就看得相當清楚。地球表面上的碳也在不斷地循環,在較早的時期,因為含碳的動植物不斷地被埋在地下,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慢慢地減少,近年來,因為這些埋在地下的有機物被開採出來燒掉的越來越多了,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升高的趨勢,難免有影響人的生活環境的後果。生物界的循環使人覺得它們每年都一直在重覆相同的事,的確是如此,但是在重覆的同時,進化的過程也一直在進行中,優者勝,劣者敗,大自然的選擇也是很無情的。

循環之間的互動

大自然中的各種的循環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個成員,各種的社會活動也都是諸多循環中的環節,而且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許多螺旋狀的螺旋也是糾纏在一起的,記得小時候玩一個遊戲,自己在原地打轉,轉得夠久了,停下來,閉上眼睛,就覺得天旋地轉,很是好玩。這次談到這裡,也打住吧,不然我自己也覺頭昏腦脹了。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