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識的塔-專業與通識

在一段時間以前,大學裡沒有所謂通識科目或課程。而近來大家都認為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為什麼?什麼是通識教育?為什麼通識教育變得重要了起來?我個人認為,這或許是因為科技進步得太快了,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分工愈來愈細的緣故。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他的意思是,一個人的知識,或是所謂的「學問」要像圖1-1那樣。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本行),要知道得多,學得深入;對不是自己本行,不是自己所專長的領域,也不能完全無知,但並不需要和自己本行的學問一樣,學得那麼深入,距離越遠的,知道得就可以越少些。因此,一個人的學問就好像圖1-1中的金字塔一樣,越是有學問的人的金字塔便越大越高。這種說法,在胡適先生的時代是很有道理的,在胡適先生之前的時代也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在文藝復興時代的達文西,他是一位藝術家,蒙那麗莎的微笑就是他的作品,他也做機械設計,也懂得解剖學,多才多藝,他胸中的學問真是一座廣大的金字塔,用中國古時的形容法就叫做「學富五車」,意思就是:他讀過的竹簡要用五輛馬車才裝得下。

胡適先生在提出這個「金字塔」的觀念的時候,大概沒有想到在以後的幾十年中科技會以幾何的級數快速地進步。199711月,中國工程師學會和機械、電機兩個專門工程學會的高雄市分會以「邁向二十一世紀」為主題召開年會。我在會中作了一個報告,講題是「二十一世紀之教育與科技」,關於科技的快速進步對社會所造成的衝擊的問題,說了以下一段話:

由於科技的快速進步與資訊的取得日益便利造成了知識爆炸的現象,古時,一位學者往往可以精通琴棋書畫、天文地理,是藝術家也是科學家,做了官之後又成為政治家。但是到了現在,每一個行業都有太多的知識需要學習,學習與自己的行業密切相關的知識,時間已經嫌不夠了,那裡還有時間去學習與自己距離較遠的知識?在自己的行業中是專家,但在本行之外猶如文盲,缺少一般常識的知識窄化的現象,隨著科技的進步反而日益嚴重。

科技的進步和新知的爆炸使人們忙於吸收新知,難免因而產生揚棄舊知識的現象。有許多舊的知識是應該被新知識所取代的,是可以丟掉不要的,但也有許多舊的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是不應該丟掉的,丟掉了不僅是可惜而已,而是使知識斷了根本。此一知識斷根的現象,也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日益嚴重。

科技的快速進步所造成的另一種衝擊是文藝與科學分流的現象,在科技爆炸的時代裡,我們當然不能再期望產生如達文西那樣的全才。但是,文學、藝術、音樂…等領域中的工作者,具備一些正確的科學常識,科技工作者具備一些基本的文藝素養,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大家往往做不到這一點。文藝與科學分流的現象,隨著科技的進步也日益嚴重。

上述知識窄化、斷根、和分流的現象使我們的社會成了一個溫床,一個培育偽文藝和偽科學,包括偽社會科學和偽自然科學的溫床。在貧窮而科技落後的時代,我們的民智未開是理所當然的事。到了現在,一個顯然是庸俗的演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觀眾?一個顯然是譁眾取寵的競選口號為什麼會贏得那麼多選票?有人說:我能分身、我會發光。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呢?消除這些怪現象,要讓社會大眾多吸收些自己本行以外的知識,

多瞭解些有價值的舊知識,讓學文藝的多吸收些科學常識,學科技的也培養些對文藝的欣賞力。推動通識教育、終身教育與社會教育,當然是文教工作者的責任,也應該是各級政府和全民的共識。

科技的進步也造成了一些反科學的論調,認為科學是反自然的,認為科學是無情而反人性的,認為科學與藝術是對立的,…等等。這些論調當然是由於對科學的本質缺少深入的瞭解,但也難免是由於許多科學工作者,他們所學與所做的過份地窄化,揚棄了有價值的舊知識又與文藝過份分流的關係。宗教家追求的是人性中的“善”,藝術家追求的是人生中“美”,而科學家追求的是“真”,三者是互補而不可分的,不是互斥而對立的。

在這段講話中,我指出通識教育和本行以外的知識的重要性。但是近年來,科技進步,資訊獲得便利,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裡,不管從事的是什麼行業,自己本行的知識如果只有胡適先生時代的高度或深度的話,是無法面對同行間的競爭的。也就是說,自己本行的學識非學得更高更深才行。如果仍然遵守胡適先生為學的原則,這個金字塔要比他那時代的高大得很多,如圖1-2。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時間都是很有限的,如果

胡適先生窮畢生之力只建造了像圖1-1那麼大的一座金字塔的話,我們怎麼能要求現在的年輕人,在他們的胸中累積像圖1-2中的金字塔那麼多的知識和學問呢?因此,我們對現代青年的「為學」,只能希望他們做到如圖1-3那樣,在自己本行的範圍內,要能更高更深,在自己以外的領域裡也要能盡量地高、盡量地廣。不然的話,像圖1-4那樣,本行中的學問夠高也夠深,但根基欠穩,是經不起衝擊的。

1-3中底部兩側的部分就是所謂「通識」的學識。做為一個現代的人,學人文的要有足夠的科技知識,從事科技工作的也要具備充份的人文素養。如果有兩個行業不同,本行的學問都很好,但通識的學識不足的人在一起時,就像圖1-5那樣,而圖1-6則代表兩個通識的學識都相當不錯的人。圖1-6中的兩位,雖然各有不同的專長,但對對方的行業也都有一些基本的知識,遇到一些相關的問題時,兩人是可以溝通,可以合作的;但圖1-5中的兩位就做不到這一點,甲向乙推銷一種減肥藥,乙只有盲目地相信的份,乙向甲宣揚一些政治理想,甲也無從判斷其可行性。在一個教育工作成功的社會中的許多人,應該像圖1-7那樣,大家的基本(或通識)的知識水準都相當高而各有其專長,而圖中

底線的高度代表的就是這個社會的平均知識水準。我畫的幾個圖當然是過份簡化了的示意圖,應該畫成立體圖才好些。

通識的學識範圍太廣了,並不是選幾門課拿幾個學分就能建立起來的,最重要的是養成終身學習與求知的興趣與習慣。在以下的十六篇文字中,我選了十六個題目,起了十六個頭。目的並不是希望在人文、藝術領域中的讀者從中可以學會什麼,而是引起一些對自然科學與技術的興趣;也並不是只對這十六個題目發生興趣,而是希望大家體會到自然科學與人文間有許多相似相通之處,也是很有趣,有可供玩賞之美的,就像我們在工作之餘所接觸到的人文與藝術方面的作品一樣。


 

回目錄